|
茶皂素在叶蝉和粘虫体内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茶皂素在叶蝉和粘虫体内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 欧晓明 余淑英 林雪梅 盛书祥 (湖南化工研究院农药所,长沙410007) 摘要:本文在室内测定了茶皂素在叶蝉和粘虫体内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茶皂素与杀虫单以1:1、3:1、1:3、2:5和5:2等五个比例混配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增效作用,其中以1:3的增效最明显,对叶蝉和粘虫的增效系列分别为1.81和2.83。最后讨论了茶皂素的增效机制,并认为茶皂素与杀虫单混剂的开发与生产具有较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茶皂素 杀虫单 稻黑尾叶蝉 粘虫 增效系数 茶皂素是由各类茶籽榨油后的茶籽饼中提取出来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作为优良的农药表面活性剂,近年来,茶皂素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改善和重新利用杀虫单,作者于1993年对该品种的增效剂进行了探讨。 本文在室内以稻黑尾叶蝉和粘虫为供试对象,测定了茶皂素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旨在为生产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材料与方法 1. 供试昆虫 稻黑尾叶蝉系室内用稻苗连续饲养繁殖10余年的敏感品系,取4年龄若虫供生测用。 粘虫系1992年从上海农药研究所引进,在室内用玉米叶饲养的品系,取3龄幼虫(平均体重0.013克/头)供生测试验用。 1. 供试药剂 (1) 90%杀虫单原药 (2) 75%茶皂素原药(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提供) 2. 试验方法 (1)叶蝉采用浸渍植株法 在初测基础上,将供试药剂用水稀释成5~6个浓度,设清水为对照。取二叶一芯稻苗洗净晾干,分别在各待测药剂中浸泡30秒取出,用滤纸吸去多余药液,置于大试管(直径3×长30厘米)中,每管20株稻苗。将叶蝉4龄幼虫用乙醚轻度麻醉后,用毛笔挑入管中,每一浓度用3管,每管接虫20头。管口用白沙布报扎后置于温室内,48小时后检查记载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 (2)粘虫采用浸叶法 测定用直径为9厘米的培养皿,底垫滤纸一张。在初测基础上,将药剂稀释成5~6个浓度,设清水为对照。将新鲜玉米叶剪成1寸长的叶片条,分别在各待测药液中浸泡10秒钟,取出晾干,置于培养皿中,每皿5片玉米片条,接3龄幼虫10头,每浓度3次重复。皿盖上盖后置于温室内,48小时后检查死亡虫数,计算死亡率。 3. 统计分析方法 测定的数据采用机率值分析处理,用Casio fx-3600P计算求出各单剂与混剂的毒力回归式、相关系数(r)和LC50值。根据增效系数(SR)来判断联合作用类型。
A单用时的LC50值 增效系数(SR)=A加增效剂时的LC50值 当SR大于1时表示增效,小于1时表示拮抗,近于或等于1时表示相加作用。结果与分析如下: 1. 对叶蝉的毒力测定 茶皂素与杀虫单以1:1、3:1、1:3、2:5和5:2五个比例混配,其对叶蝉4龄若虫的增效作用结果见表1。在叶蝉4龄若虫中,茶皂素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随配比不同而异,其中以1:3的增效最显著,增效系数为1.81,依次是1:1、2:5、5:2和3:1,增效系数分别为1.50、1.37、1.15、1.09。 从毒力回归式(LC-P线)中的斜率b值看,杀虫单的b值为0.8886,而茶皂素与杀虫单混配可提高b值,说明茶皂素可提高害虫对杀虫单的均质度,表现出毒性增大。 表1 茶皂素与杀虫单混配对叶蝉的毒力测定结果
注:茶+杀=茶皂素+杀虫单,下同。 2. 对粘虫得毒力测定 茶皂素在粘虫体内对杀虫单的增效作用结果见表2。在1:1、3:1、1:3,2:5和5:2等五个配比测定中,以1:3的增效系数值最大(2.82),表现出显著增效作用,其次为1:1、2:5、5:2和3:1,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78、1.34、1.06和0.93。从毒力回归式的b值看,茶皂素与杀虫单混配对粘虫的效果与对叶蝉的效果类似,可提高均质度。 表2 茶皂素与杀虫单混配对粘虫的毒力测定结果
讨 论 两种杀虫剂混配的联合作用方式视昆虫种类和混配比例不同而异。本文实践结果表明,茶皂素和杀虫单以1:1、3:1、1:3、2:5和5:2五个比例混配,均表现出程度不同的增效作用,对叶蝉,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50、1.09、1.81、1.37和1.15,而粘虫则分别为1.78、0.93、2.82、1.34和1.06。可见,茶皂素与杀虫单混配的增效程度仅与配比有关,而与供试昆虫种类无关,在叶蝉与粘虫中,均以1:3比例混配的增效最显著。 据报道,茶皂素是一种优良的农药助剂,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为10.6。本试验过程中发现,茶皂素在浓度为1%,(即10000ppm)对叶蝉和粘虫无毒杀作用,而以杀虫单以适宜比例混配时可显著提高后者的杀虫效果。至于其增效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茶皂素具有乳化、分散、展着、湿润、和溶解特性所致。 茶皂素生产工艺简单,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对人畜无毒。此外,还具有杀菌和刺激作物生长的作用,因此茶皂素具有广泛的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前景,其与杀虫单混剂在现代农业生长中具有较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